配搭大模型的机器人将是最有活力的新质生产力之一

发布时间:2024-09-02 来源:《中经专网》

       中国持有超过19万项机器人相关的有效专利,并且这些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二。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迅速,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服务机器人和专用机器人市场也在快速增长。我国AI大模型已即将赶上美国水平。机器人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特别是配搭AI大模型机器人更具智能。机器人行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我国机器人行业已有与美国比肩的实力

       近年我国在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国和美国已成为机器人行业世界两强,并驾齐驱。中国持有超过19万项机器人相关的有效专利,并且这些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二。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美国机器人行业以马斯克机器人产业布局为例。
       马斯克美女机器人一直是大家热衷讨论的话题,不光有真人的智慧,会干家务,还会提供情绪价值,甚至还能生孩子,还能定制。2026年就会量产投放市场,14万一个。马斯克Optimus擎天柱,在他特斯拉工厂干活,计划在2025年开始小规模生产Optimus人形机器人,并且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特斯拉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公司之一。中国被马斯克视为人形机器人制造和消费的重要市场。
       马斯克成立了人工智能公司 xAI,致力于开源大模型Grok。马斯克脑机接口已帮助很多脑瘫患者治疗。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FSD也被视为一种形式的智能机器人,尽管它们不是人形,但可以执行特定任务如驾驶车辆。

       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最近机器人大会展示了机器人最新成果。中科院人形机器人佳佳,配载大模型,已十分智能,不低于马斯克的机器人。未来也不到2年,服务机器人将量产投放市场。另一款男性机器人小帅,颜值超高,有八块腹肌,有人的正常体温,触感与真人无异,能提供情绪价值,还能完成所有工作,还可以定制,满足女性对猛男的所有幻想。
       我国已涌现一批实力不低于美国的基础大模型,大模型应用也世界领先。
       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较高水平,且逐年增长。
       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为什么不遗余力发展机器人行业?

       中国不遗余力地发展机器人行业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1.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使用机器人可以降低长期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人口结构变化: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这导致了劳动力供应紧张,增加了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
       3.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希望在制造业中保持领先地位。通过引入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和质量控制水平,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4.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机器人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5.应对危险环境:在一些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如核辐射区、深海探测或者灾难救援,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任务,保障人员安全。
       6.国家战略规划:中国政府已经将智能制造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7.市场需求:中国不仅是机器人的重要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之一。随着市场对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加,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自然成为了重点。
       8.减少对外依赖: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中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发展本国机器人产业有助于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增强产业链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能力。
       9.环保节能: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采用机器人技术可以优化能源利用,减少浪费,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10.社会福祉:在医疗、康复、教育等领域,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之所以大力发展机器人行业,是因为这不仅能够应对当前的经济和社会挑战,而且有助于长远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

       三、机器人行业大发展将会有什么样的挑战?

       发展机器人行业虽然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涵盖了技术、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挑战:1.技术瓶颈:
       - 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很多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
       - 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感知、认知、决策等方面的技术研发。
       2.成本问题:
       - 制造成本较高,尤其是高性能的工业和服务机器人,这限制了它们的普及程度。
       - 维护和升级机器人的成本也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型企业而言。
       3.安全性与可靠性:
       - 如何保证机器人在各种工作环境中的安全运行是一个重要课题。

       - 在人机协作的场合,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意外伤害发生。
       4.法律与伦理问题:
       - 机器人使用的法律框架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
       - 伦理问题,比如机器人是否应该拥有某种形式的权利,以及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5.就业影响:
       - 自动化可能导致某些岗位消失,给工人带来失业风险。
       -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职业培训以帮助劳动者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6.市场竞争:
       - 国际市场上存在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企业。
       - 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也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
       7.产业基础与体系:
       -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加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能力。
       - 完善的产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和支持政策。
       8.人才培养:
       - 缺乏足够的高端技术人才,尤其是在研发和应用领域。
       - 教育系统需调整以培养更多适合机器人行业的人才。
       9.用户界面设计:
       - 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需要进一步创新,以便于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使用机器人。
       10.经济周期影响:
       - 新一轮经济周期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影响自动化设备的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都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包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促进国际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以及平衡社会就业等方面。

       四、应对挑战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应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策略。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1.技术研发与创新
       - 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究投入,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 关键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跨界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2.成本控制与优化
       - 规模化生产: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个机器人的制造成本。
       - 供应链管理:优化供应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简化生产和维修流程,降低长期维护费用。
       3.安全与可靠性
       - 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机器人安全标准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 安全技术研究:研发更先进的安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提升机器人的安全性。
       - 人机交互设计:注重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提高易用性和安全性。
       4.法律与伦理
       -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有关机器人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
       - 伦理指导原则:建立伦理指导原则,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 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升大众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和接受度。
       5.就业与社会影响
       - 技能培训:开展再就业培训计划,帮助受影响的劳动者学习新技能。
       -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失业风险。
       - 社会对话:加强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6.市场竞争与国际化
       - 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差异化竞争: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或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
       7.人才培养
       - 教育改革:改革教育体系,增加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内容。
       - 校企合作: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 终身学习: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在职员工持续学习。
       8.用户体验
       - 用户体验研究:加强对用户需求的研究,设计更加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
       - 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