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
兔年开工第一周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产学研结合又有新动作!2月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联合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地企业联合党总支、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党支部在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共同举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北航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欣,党委副书记冯维成,教学实验中心主任牛建伟,教授吴文峻,副教授李莹及优秀博士生、校友参加活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基地党总支书记、董事长牟宏磊,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创新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副总裁刘晶晶等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李建欣书记一行在创新中心展厅近距离观摩机器人+的前沿产品,并详细了解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特种作业、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创新中心入驻企业遨博智能体验其在协作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多场景应用,在入驻企业华航唯实参观了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随后双方在创新中心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北京市及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重点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要指示,北京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拓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建设新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支持企业与在京高校院所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交叉学科实验室,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等重点部署展开深入学习讨论。自由交流环节,牟宏磊书记向李建欣书记一行介绍到,创新中心核心骨干均为北航校友。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多次促成北航校友企业技术产品落地到实际应用,希望通过本次合作,与母校北航建立更加有效的产学研对接机制,促进北航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引导企业更广泛地应用先进技术,推动机器人+领域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表示,殷勇市长在调研海淀区时强调要利用好中关村金字招牌,要聚焦原始创新、共性技术等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2023年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依托北京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和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搭建软硬一体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中心作为机器人+的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与北航计算机学院的合作,将更利于发挥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催化剂的作用,成为推动北航科研成果转化的排头兵。李建欣书记高度肯定了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机器人+创新平台,在促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发展上做的大量工作及所取成绩,尤其称赞创新中心进行应用场景落地的能力和成功案例。并提到北航计算机学院与创新中心渊源颇深,双方人才共通,研究发展方向共通,产学研合作诉求共通,依托本次活动契机,双方未来可以在机器人+人才、科研和项目等方面展开合作,双向赋能,共谋发展。双方还就未来共建学生机器人+课外实践基地、教师教学实践基地、共编机器人+年度白皮书与共办机器人+年度生态大会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一致表示未来要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在平台共建、项目申报等方面开展合作。本次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北航计算机学院联合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是产学研多向赋能支撑引领机器人+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一次实践,将为构建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产学研迭代创新范式、为提高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同助力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3/2
2月7日,海淀区两新组织红领党建主题活动暨红领杯两新党建业务大练兵总决赛举行,百余家两新企业党组织书记、企业家、党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议两新党建成绩与未来,感受两新组织如火的奋斗热情。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重点评选红领党建示范项目,旨在选树典型、引领示范。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民建会员蒙洋在活动中荣获党建挚友称号。蒙洋(右二)蒙洋本次获评党建挚友,体现了其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在本地区、本行业中起到表率作用。并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促进企业发展,重视党建工作并为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充足的条件,把非公科技企业党建作为凝心聚力、引领和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展现了一名非中共党员企业负责人应有的责任担当。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做出新的贡献。
2023/2
新年伊始,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各入驻企业抢抓开局大好时机,铆足干劲忙生产、开足马力赶订单、多措并举拓销路,力争实现开门红。奋进新年开门红全力筹备和推进项目春节假期结束的第一周,我区不少企业已经陆续开工,按下一季度开门红的按钮。记者在位于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六层的艾瑞迈迪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看到,企业职工各司其职、全神贯注地忙着手里的工作,全力赶制新年的第一个项目。今天初七,也是艾瑞迈迪的新开工之年,今天整体到岗率超过了80%。我们今年有两个新的项目正在做创新研发和注册申报,也有两个比较主要的客户需要交付任务,这四个项目的团队均已到岗,正在紧锣密鼓地开会,筹备和推进项目。艾瑞迈迪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林毓聪介绍。据了解,该公司核心团队由光学、电子、机械、人工智能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组成,成立之初就定位为立足北京,服务全国,致力于为医疗、军事、工业、教育等行业提供先进的增强现实精准导航解决方案提供商。截至目前,艾瑞迈迪共申请百余项专利,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全面覆盖导航跟踪配准、手术导航机器人、临床应用、手术规划、AI技术等前沿领域。对于未来的发展,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很有信心。2023年是艾瑞迈迪的业务腾飞之年,我们希望在今年能够实现手术导航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围绕着核心部件也能够给行业提供一系列优质的解决方案。希望我们自研的手术导航机器人能够在各个医院多点开花,真正能够实现普惠大众,今年我们也希望实现销售额跟2022年相比有两到三倍的爆发式的增长。林毓聪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立足园区主战场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园区企业复工复产,冲刺首季开门红,新年以来,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复工复产走访服务工作,了解企业困难,并做好政企对接桥梁,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开工第一天,我们走访多家入驻企业,倾听企业需求和新年规划,下一步将结合入驻企业实际情况,继续为入驻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经营环境,助力企业更高效、更健康、更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说。截至2022年,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汇聚了遨博机器人、珞石机器人、华航唯实等不同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代表入驻,吸引了1400家生态企业参与相关工作,发布成果和供需匹配都突破了10万,用户交互超过1000万次,落链数据突破13亿条,为提升北京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还将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工作,以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积极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搭建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齐发展。蒙洋说。
2023/2
近日,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鼓励机器人企业开发末端配送整体解决方案促进机器人配送等配送场景普及推广方案提出,研制自动导引车、自主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自动码垛机、智能分拣机、物流无人机等产品。推动5G、机器视觉、导航、传感、运动控制、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鼓励机器人企业开发末端配送整体解决方案,促进机器人配送、智能信包箱(智能快件箱)等多式联动的即时配送场景普及推广。打造以机器人为重点的智慧物流系统,提升商贸物流数字化水平。推广机器人在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场景应用方案还提出,推广机器人在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核电站、油气管网、枢纽变电站、重要换流站、主干电网、重要输电通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场景应用。推进机器人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助力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机器人在医院康复、远程医疗、卫生防疫等场景应用方案指出,研制咨询服务、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重症护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复、检验采样、消毒清洁等医疗机器人产品。围绕神经系统损伤、损伤后脑认知功能障碍、瘫痪助行等康复治疗需求,突破脑机交互等技术,开发用于损伤康复的辅助机器人产品。加快推进机器人和医学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突破,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机器人5G远程手术、脑机接口辅助康复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应用。推动机器人在医院康复、远程医疗、卫生防疫等场景应用。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加强机器人在患者院前管理、院内诊疗及院后康复追踪整体病程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助力智慧医疗建设。
2023/1
1月28日,兔年开工第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以下简称海工院)院长张建民一行莅临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调研指导,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牟宏磊、总裁蒙洋、高级副总裁刘晶晶、战略发展总监董宇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张建民院士一行首先参观创新中心展厅,近距离观摩机器人+的前沿产品,并详细了解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军民融合、水下工程、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座谈会上,牟宏磊董事长向张建民院士一行介绍公司发展情况,他提到,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经原中关村管委会批准成立,承担工信部国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及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组织、运营、服务等各项工作。刘晶晶介绍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的整体情况,通过创新中心定位与职能、平台赋能搭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场景驱动矩阵式创新能力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工作模式、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及案例5大方面,阐述了创新中心全链条产业赋能模式。着重介绍机器人+生态平台,及1个平台+基于智能机器人的N种生态产品+根据不同行业需求提供X套行业级解决方案的1+N+X模式,并展示了利用1+N+X模式赋能不同行业智能化转型的诸多实践和成果。张建民院士高度赞扬创新中心在促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发展上做的大量工作及所取成绩,并介绍海工院: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建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孵化平台,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链。海工院基于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整合社会各界资源,针对我国海洋工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进行重点攻关;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工程化、转化、孵化和产业化;打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重大应用之间的通道,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支持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企业、园区等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张建民院士表示,创新中心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企业出题-政府助力-社会答题-市场评价的项目组织发展新模式,与海工院的围绕海洋智能装备研发,打造新型创新体的模式,在应用场景开发、市场牵引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良性互补,即利用创新中心机器人+与海工院海洋+的优势,建立联系-联合-联盟-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双方还就未来合作的主要发力点、研发/运营/投资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一致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尽快推动合作落地。海工院院长助理、蓝海工程科技副总经理向长生,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教授、海工院水下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宋士吉,海工院海洋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荣创岩土公司执行董事张亮,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教授、海工院海洋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法承,海工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朱梦君,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潘锦宏参加调研交流。张建民院士简介张建民,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土木大类首席教授,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院长。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抗震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30余年,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地下结构、高层建筑基础、高土石坝、港航与近海结构等工程抗震实践,完成了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关系、非极限状态地震土压力、土动强度机理及破坏准则等系列成果,建立了以土体与结构一体化设计为核心的土工抗震理论及方法,研发了动力测试和动力计算两个技术平台,主编国家标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参编设计标准7部。主要成果被国内外专著教材和设计规范采用,应用到70余项大型工程抗震设计,发表SCI和EI收录期刊论文2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住建部标准化专委会主任、《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等。先后获首都劳动奖章、潘家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各区科协、基层组织、科技社团: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北京...
5月25日,2023中关村论坛盛大开幕。与此同时,聚焦前沿科技与未来产...
各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有关高校,有关创新团队:为加快实施国家创...
5月18日,在海淀区知识产权局指导下,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联合北京...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随着科技制造工艺水平的不断进步,工业设计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京津冀,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推动京...
近日,海淀共青团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宣讲活动暨五四大会在...
4月23日,2023中关村知识产权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