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参加第22届海创会,分享“机器人+场景”落地实践

发布时间:2024-06-18 来源: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6月18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海创会”)在福州市举行,本届海创会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参加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中心总经理蒙洋以《产业服务平台助力“机器人+场景”落地》为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有效连接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场景,推动机器人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感知、模型知识、行动实现等系统的不断成熟,正在形成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通用智能新发展格局,机器人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机器人+”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作为北京市应用场景建设联席会办公室,在助力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发展与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全域场景开放带动投资持续增长、提升企业参与场景创新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依托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转化的桥梁。建设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积极促进跨行业、跨区域合作。中心通过“1+N+X”的模式,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即基于1个赋能平台,形成基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N种生态产品,根据不同行业需求提供X套行业解决方案。
       蒙洋在演讲中分享了中心近年来在推动“机器人+场景”融合方面的成功案例,包括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发适用于特定行业需求的定制化机器人解决方案,包括用于智能仓储、制造柔性产线的手眼脚一体化控制的高性能复合机器人、应用于精密金属件外观检测的智能检测装备和适用于石油化工行业的防爆巡检机器人等。通过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架构,中心能够更有效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持。

 

       海创会创办于2003年,已成为国内外科技成果与福建企业对接、转化的重要桥梁,成为国家级青年交流与创新创业的平台。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通过本次在海创会上分享经验做法,有利于促进京闽两地合作对接,推动两地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场景开发与建设,助力区域间互补发展。中心未来将与更多海峡两岸合作伙伴携手,共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美好未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