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仁川港的智能仓库里,一批印着“华通制造”的阻燃电缆正通过AGV系统高效流转。这批符合韩国KS认证(耐寒-40℃)的线缆产品,是河北线缆企业首次打入韩国电网供应链的关键订单。而这条出海之路的背后,正是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华通线缆深度协作的成果缩影,通过智能化改造打通技术壁垒,让河北制造赢得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曾经,华通工厂中那些密集的人工工序——粉尘弥漫的拆包投料、重复乏味的线轴穿芯、人拉肩扛的物料转运、高温烤灼的铝块投炉,不仅是生产的瓶颈,更是质量稳定与国际标准达成的隐忧。高强度劳动、环境风险与可控性不足,无形中牵制了华通“走出去”的步伐与底气。
为此,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依托平台化协同发展资源优势,联合线缆行业龙头企业河北华通线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双方聚焦线缆生产流程中的关键工序(如拉丝、退火、复绕收线、绝缘、成缆、内衬层、绕包、外护套、成品检测、验收包装入库等),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应用场景。目前,这些成功的场景案例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典型应用场景名录,并正在持续拓展应用范围,推动机器人技术在整个线缆行业的更广泛应用和推广。
在技术赋能下,这场生产方式的变革令人瞩目:
智能拆包投料:3D视觉精准引导机器人取袋、破包、倾倒、回收一气呵成,粉尘弥漫成为过去,岗位轻松减员。

AGV智慧物流: 穿梭于车间内的无人叉车自主完成满料转运、空托盘堆叠、废料袋粉碎处理,精准高效取代人工周转。
线轴穿芯自动:行业首创的双机器人协作工位,流畅完成芯轴抓取、精准压入与成品码垛,生产线连续性大幅跃升。
铝块拆投无人化:工业机器人在视觉引导下安全拆垛并精准投炉,将工人彻底从高温炙烤中解放。
这场覆盖关键工序的智能化革命,为华通带来的不仅是显性的降本增效:机器执行的稳定远超人工,每一件下线产品都成为出口品质的无声代言;高风险岗位全面替代,为企业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扫清可持续发展障碍;自动化系统快速响应订单节奏变化,赋予国际化订单更强的交付保障能力。
“技术攻关+场景落地”的双轮驱动,让华通的国内生产线跃升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智能化典范,其海外项目也因此树立为集团标杆。韩国顶级金融机构的认可,正是其生产体系全面升级、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最佳背书。华通线缆的转型,生动验证了智能改造不是选择题,而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赢取全球信任的必由之路。
目前,华通已在在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建设生产工厂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扩产,加速全球市场扩张。
华通线缆的智能化升级,正是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核心技术攻关”与“打造典型应用场景”能力的最佳印证。我们深入企业痛点,精准赋能关键工序智能化升级,不仅实现了显性的降本增效与安全生产,更从根本上锻造了符合国际顶尖标准的生产体系与交付能力,为“中国制造”赢得全球信任铺就坚实道路。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期待与更多志在突破、追求卓越的企业携手,将“华通经验”转化为您的竞争力跃升!让我们共同以智能化之钥,开启国际市场的大门,让中国智造闪耀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