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政策重点支持“1+4”机器人领域,利好人形机器人国产化与商业化

发布时间:2023-05-17 来源: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升级与商业化加速到来;增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料将推动机器人硬件升级;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持续推进机器人多场景规模化加速落地。

 

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方案》将构建人形机器人与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的“1+4”产品体系。其中,计划将组建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采取“公司+联盟”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人形机器人研制基础条件,解决产业共性急需,加速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制和推广。同时,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开放联盟,到2025年,建成人形机器人通用行为控制大模型服务开发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超算环境及软件生态,完成百台套级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的小批量制造,整机产品在3-4个典型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推动机器人多场景规模化加速落地

《方案》提出面向医疗、制造、建造、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重点领域需求,支持企业与用户联合开发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和系统集成模式推广。

 

▍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硬件领域料将继续升级充分受益

《方案》提出增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聚焦高效传动、驱动、控制零部件,先进传感器,高性能专用芯片,高承载、高灵活性执行机构,基础和应用软件,前沿基础零部件等机器人产业基础提升。目前机器人处于发展初期,“硬件先行”,机器人关键硬件领域如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受益政策重视与指引料将继续升级,相关企业有望充分受益机器人产业发展大趋势。

 

▍尚未成熟的技术和高昂的成本始终掣肘行业发展

 

早些时间受马斯克发布特斯拉消息影响,人形机器人概念一直十分火热。国内一众新能源车企,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开始布局;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核心技术的拓尔思宣布研究探索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及相关技术;戴森也豪言未来十年将投入五十个亿造人形机器人。

 

然而当前支撑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核心技术发展不成熟,产品成本高、应用场景落地难、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人形机器人整体还处于技术研发阶段,距离正在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不过,人形机器人的不断发展,为商业化带来了可能。伴随着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和持续迭代,我国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产业能力有望快速成长至国际领先水平,拥有广阔成长空间,同时,国产机器人供应链的蝶变也将助力国内机器人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

 

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整体水平处全球前列,但在核心数据、底层技术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产业链供应链完备齐全;其次,我国人形机器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可供开拓;最后,我国人形机器人可应用场景较多,包括养老、居家服务、衣食住行等。如果人形机器人真能实现量产,那么将打开全球万亿级蓝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