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源”协同创新加速AI落地 多方联动共筑首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5-12 来源: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随着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加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成为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力量。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海淀区关于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战略部署,促进“机器人+能源”深度融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指导,中关村科学城具身智能产业专委会党委、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仑数智)、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联合主办的“‘机器人+能源’协同创新守护安全 多方联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于4月29日下午隆重举行。

    活动汇聚了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各界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美艳、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昆仑数智党委书记、总经理杨剑锋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活动。与会嘉宾围绕机器人技术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活动期间,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与昆仑数智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创新应用。

    具身智能机器人赋能能源产业效能提升

    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在讲话中强调,通过党建引领,凝聚产学研协同合力。海淀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生态活跃、要素齐全、前景广阔,而能源领域则是机器人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两者深度融合将催生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业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智能机器人与拟人机器人的前沿发展。谭院士指出,具身智能技术是突破机器人“感知-认知-行动”闭环的关键,并全面梳理了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这些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签约启航,深化产业协同创新

    昆仑数智党委书记、总经理杨剑锋表示,公司正着力构建工业数字化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油气行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通过整合前沿技术,已形成覆盖勘探、生产、储运等环节的系列解决方案,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司智能硬件研发部副部长陈冰详细分享了机器人在油气行业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通过多元合作,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促进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

    活动现场,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与昆仑数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攻关石油化工等高风险行业的特种机器人技术。同时,昆仑数智与北京陆航翼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航翼龙)加入北京市科协指导的机器人科创协同联合体,通过整合能源产业场景需求与机器人领域技术优势,探索构建智能化安全体系的新路径,标志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取得新突破,实现联合体的创新升级。

    学界与产业界对话 碰撞融合动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付永领教授中国石油大学机电系副主任王文明教授分别就机器人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应用场景和跨学科融合案例进行专业分享。来自产业界的专家——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装备服务中心黄玉峰,与陆航翼龙首席科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么鸣涛则从实践角度,分别介绍了自动布设与回收系统,及防爆巡检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学界的前瞻研究与产业界的落地实践在此次对话中深度碰撞,为“机器人+能源”的融合发展激发了新活力。

    共创未来,开启智能新时代

    能源行业的场景化落地,正是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以“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力赋能千行百业的一个生动实践。公司在产品研发、方案集成和国产替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积极推动医疗健康、建筑、农业、物流等领域的落地应用,打造了一批可规模化复制的智能解决方案。

    例如,在医疗领域,智能导诊机器人已在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使用,显著提升就医效率;与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合作,促进具身智能落地采供血行业。在制造领域,为华通线缆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及为国内头部钻具生产企业金石钻探构建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等。公司将持续探索创新模式,为产业智能化建设贡献创新力量。

    本次活动成功促成多项产学研合作,搭建了AI技术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未来,各方将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推动机器人在能源安全、智能化转型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