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北京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面对超大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与未来产业变革的双重挑战,北京正将具身智能视为破局的关键变量。当传统治理手段遭遇人口膨胀、资源错配的刚性约束时,这座城市选择以机器人之“智”重塑治理逻辑,以机器人之“体”承载产业升级愿景——从政策顶层设计到技术攻坚突破,从实验室原型到社区服务终端,一场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城市能力进化实验正在展开。
一、城市需求:北京为什么押注具身智能?
1. 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首台自助售(取)药机落地北京海淀。图片来源于:海淀网
北京作为拥有2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正面临医疗资源紧张、老龄化加剧、交通拥堵等治理难题。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浪潮下,具身智能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抓手:海淀区送药机器人日均配送药品超500次,缓解基层医疗压力;朝阳区养老陪护机器人提供健康监测和紧急呼叫,守护独居老人;地铁站智能巡检机器人协助设备运维,提升交通效率。具身智能技术正在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2. 政策风向标
近年来,北京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2023年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推动机器人在医疗、养老、工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近日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进一步细化目标,提出到2027年实现“万台机器人规模落地”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突破100项关键技术,推动国产化供应链建设。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为相关领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产业突围:北京人形机器人的三大优势
1.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北京人形机器人“天工”成为全球首例可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梯的人形机器人和全球首例可实现雪地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于:北青社区报
北京依托清华、北航等高校的科研实力,攻克了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能耗难题,其能耗效率比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降低30%。冬奥会期间部署的巡检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技术经验,已成功转化到社区服务和工业生产中,某些工厂引入人形机器人后,生产线效率提升20%以上。
2. 场景落地:从“能用”到“好用”
中关村聚集了全国35%的机器人工程师和400余家相关企业,形成了“算法研发-硬件制造-场景验证”的完整链条。某企业开发的餐厅服务机器人已在望京商圈落地,单台日均服务顾客超200人次,错误率低于0.5%。
3. 人才与资本的双重驱动
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超60起,北京企业占比近40%。政策还提出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基金,已投资12亿元支持11个项目,加速技术商业化。
三、特色活动:北京如何打造机器人生态?
1. 世界机器人大赛北京赛区:技术练兵与产业孵化
作为世界机器人大赛的重要赛区,北京每年吸引数百支顶尖团队参赛,涵盖共融机器人、BCI脑控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多个领域。2023年北京赛区比赛中,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双足机器人以95%的完成率通过复杂地形测试,刷新了国内纪录。这些赛事不仅是技术比拼的舞台,更是产学研合作的桥梁,推动了算法、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快速迭代。
2.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技术与耐力的双重考验
“一赛”是指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拟于4月在北京亦庄举办。图片来源于:北京发布
计划于今年4月举办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长距离赛事。比赛将设置8类障碍,包括上下楼梯、避让行人、识别红绿灯等,全面测试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续航性能。这一赛事不仅是对技术的极限挑战,更是对机器人实用化的一次重要检验。通过模拟真实城市环境,赛事将为未来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应用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3. 机器人互动展:让科技走进市民生活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机器人技术,北京在798艺术区、中关村等地定期举办机器人互动展。市民可以体验导览、绘画、咖啡制作等场景,80%的参与者认为机器人“未来将深度融入生活”。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公众认知度,也为技术普及奠定了社会基础。
四、未来挑战:距离理想还有多远?
1. 成本困境
当前机器人市场面临显著成本压力,产品定价与大众消费能力存在结构性矛盾。虽然规模化生产被视作降本关键路径,但产业仍处于产能爬坡期,短期内仍需依赖政府补贴和租赁模式推广。
2. 安全与伦理争议
在养老机构试点中,曾发生机器人误判老人跌倒的案例,暴露出传感器精度不足的问题。此外,健康数据泄露等家庭场景的隐私保护不足也引发担忧。
五、国内外经验借鉴:北京如何进一步提升?
1. 成本控制:深圳的供应链优势
Walker S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协同实训
图片来源:优必选官方公众号
深圳凭借成熟的硬件制造生态,成为具身智能上游供应链的核心枢纽。头部企业如优必选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供应链协同,大幅降低了机器人生产成本。其工业机器人Walker S系列在汽车工厂实现质检、搬运等任务,并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成本降低了30%。北京可以借鉴深圳的供应链整合经验,推动本地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的深度合作,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2. 安全与伦理:欧盟的监管框架
欧盟在具身智能的安全与伦理治理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其《人工智能法案》明确要求对高风险AI系统进行严格测试和认证,确保数据隐私和系统安全。德国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建立了完善的安全评估体系,要求所有设备在上市前通过第三方机构的伦理审查。北京可以借鉴欧盟的监管经验,建立更具针对性的安全与伦理审查机制,提升公众对机器人技术的信任度。
3. 政策协同:美国的跨部门合作
美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政策制定中,注重跨部门协同。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国防部、能源部等部门联合支持具身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确保政策资源的高效利用。北京可以借鉴美国的跨部门协作模式,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结语
北京对具身智能的探索,不仅是技术革命与城市治理的共振,更是超大城市破解发展悖论的一次主动实验。在政策牵引、场景驱动与生态协同的合力下,北京正尝试为全球超大城市提供一条“科技向实”的解题思路:以具身智能为支点,撬动治理模式重构与产业能级跃迁,让机器人不仅成为生产力的延伸,更成为城市温度的载体。未来,当胡同里的机器人管家成为常态,我们或许会感叹: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都与科技同频共振。